冠县智慧教育平台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教研活动>内容详情
热门资讯
  • 暂无资讯

追根求源,数形结合,培养数感

发布时间: 2022-04-16 22:20 发布单位: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浏览量: 164 【公开】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一、由课题谈起,二、我对“10”的理解,三、十几的处理,四、细节补充说明。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由课题谈起

第五单元的内容是11-20各数的认识。许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10都学过了,还需要再学习吗?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定课题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10”的理解。

二、我对“10”的理解

(一)现场调查

我们还是先来做个现场调查吧!这是多少根小棒?10根。您是一眼看出来的吗?我想一定是数出来的吧!那现在是多少根?5根。这次您是估计出来的还是一眼看出来的?如果你应用了估计的策略,说明你的数学应用意识比较强;如果你是一眼看出来的。那下面这个故事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只乌鸦在一家庄园的望楼顶上建了个鸟巢,庄园主对此很生气,决心杀死这只乌鸦。可是,每当庄园主走进望楼,乌鸦就离巢而去,直到庄园主走出望楼才回巢。庄园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个朋友,两人一起进去,然后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个人去杀乌鸦,但是乌鸦并没有上当回巢。后来又三人进去两人出来,四人进去三人出来,依然如故。直到五人进去四人出来,乌鸦才分辨不清,回巢了。这说明乌鸦关于数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会数数的话,能辨别到几呢?实验表明,人也只能辨别到4或5。所以,刚才大家能一眼看出有5根,就不足为怪了。

(三)经典案例

如果把10根小棒这样方成一堆,我们应该是一个一个地、两个两个地或者五个五个地数出来有10根,而非一眼看出来的。可我们在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会发现老师经常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桌面上摆11根小棒,并想办法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于是学生就出现了以下这些摆法:方法一:一根一根地摆;方法二:两根两根地摆;方法三:五根五根地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般最期待学生有这样的摆法,方法四:十根放成一堆,另一根放在一边。对于极个别学生的这种摆法,我们会视为珍宝,因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是要先认识计数单位“十”。可细想一下,如果我们不默认这一堆是10根,又怎么能一眼看出这是11根呢?那么要想一眼看出有11根,应该怎么摆呢?是不是这个样子的(1捆和1根)?当我们规定了一捆是十根后,这样十个十个地数才比较快吧!所以,在数学方面,自从发明了计数之后,人类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差异。

既然计数单位“十”那么重要,我们可不可以把“10”当成教学重点呢?说实话,我提出:是不是可以把课题定为“10-20各数的认识”时候,我也纠结过。后来,我研读教材发现,学生原来对10的认识,仅仅停留在10是比9多1的数这样一个层面上。而10是学生未来学习2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的重要基础,并且10是最小的两位数,从它的书写形式上就体现了位值制的思想。另外,我阅读其它版本教材也发现,苏教版、人教版的教材也都是先研究的10。生活中,我们也有以“10”计数的实例,比如一包铅笔有10支,一袋火腿肠有10根,一盘鸡蛋有10个等例子。并且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可见“10”就承载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经过多次思考,最后我才决定把课题定为“10-20各数的认识”,以“10”为教学重点。那我是怎样来处理这个教学“10”这一关键的呢?

(四)“10”是关键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先借助数铅笔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用不同方法数出10根小棒。学生出现了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以及五个五个地数的多种方法,展现了个性化数数的过程。通过对比发现,五个五个地数比较快。接着追问“为什么把十根铅笔包成一包”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以“十”计数的便捷性。最后让学生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并沟通“一”和“十”之间的相互关系: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10个一,这是计数的精髓。我要说明的是学生仅有“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考一捆小棒打开的样子,理解“1个十里面有10个一”,因为这是以后学习退位减法的关键。正如马云鹏教授所说,一定要让学生清楚15中的1是10。

2.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和“十”之后,接着告诉大家,和同学们在教室里有自己的位置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如果教学过程中,先向个位筒放1根小棒,再依次放3根、5根、1根。这样让学生体会个位满十就可以向十位进一效果会更好。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

    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们一直对数学有种神秘、枯燥和无味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往往与现实相脱离。”有效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并用恰当的图形把数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演示出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表象。

结合数位筒中的小棒,来写数“10”。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10中的1在十位上,和原来学过的1不一样,它表示1个十,而原来学过的1表示1个一。初步感知1在位置不一样了,大小就不一样了。初步渗透位值制的数学思想。

三、十几的处理

(一)重点处理11。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非常形象、准确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绝妙之处。数形结合是借助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在教学11的时候,借助学具小棒来辅助教学,并及时沟通小棒图、计数器和数11之间的联系,使“数”由“形”来描绘,“形”由“数”来表达,使数学概念直观性和立体性的呈现。总之,数形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时时借助数形结合的“慧眼”,引导学生灵活地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数学能力,同时让课堂灵动、充满活力。

(二)12~19放手让学生自学。

学生充分理解11以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的摆十几。先由形想数,再有数想形。这样数形结合来理解十几的意义。

(三)关于20的教学

由于有了前面10的教学作为铺垫,所以20的教学也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细节补充说明

(一)11的读法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在教学11的读法的时候,我特意一十一,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读出数的意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将来学习大数的认识的时候,都是哪个位上有几个单位就读几,例如210要读成二百一十,而1015读成一千零一十五;另一个原因是在三年级学习除法计算的时候,让学生估计96÷3的结果,他能说是三十多;而42÷3的结果学生,会说是十多,而不能清楚的表达是一十多。

(二)排队游戏

在一开课我就用抽数比大小的游戏,既复习了旧知,又利用10的特殊性引出新课,并和课尾的给数娃娃排队的游戏结合在一起,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形成数轴的雏形。

(三)猜数活动

在一年级学期末,我对一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能用多得多、少一些等词语来描述两个数的相对大小。

    这说明学生对数缺乏感觉,所以本节课利用区间套的方法,来猜吉祥数,体会数的相对大小。总之,本节课我借助几何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了对数概念的自主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 88928653  
Copyright© 2021 l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00978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