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智慧教育平台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教研活动>内容详情
热门资讯
  • 暂无资讯

关于“估算”问题的疑问

发布时间: 2022-04-18 11:21 发布单位: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浏览量: 202 【公开】

梳理一下老师们的疑问,一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二类:关于估算方法,估算策略,包括吴老师讲的估算的大逻辑,上、下限,我们怎样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恰当引导孩子。

第三类:估算如何去进行评价。

老师们都非常清楚估算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一定是有具体的情境才能谈到估算,当然不需要算出精确结果,需要我们的孩子能够选择适当的单位以及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估算,其实就是对数量的这样一种计算,要对实际问题当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估算,在日常生活和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应用特别的广泛。

估算和精确计算,其实都是计算的方法,估算,一定要有现实的背景,要通过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这里不仅是用单位进行数量估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只用精确计算,那培养的就是运算能力,就谈不到培养推理能力了。


老师在估算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困惑比较多。因为,有的老师会把估算和估数、估测等同起来,从中再得一个结果,在准精上下功夫。有的老师重在教学估算的方法,把估算和计算等同起来,有的老师告诉学生,看到大约、能不能等词语就进行估算,其实这样教学都把估算指向了纯技能,这种教学违背估算教学的初衷,因为估算更重要是要有问题情境,要有要能够解决问题需用近似的方法这样的思想,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还有应用意识。所以教师要能够创设这种现实的情境,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要让学生感受到有些问题,其实没必要去算出那个精确的结果,我用估算,用近似的这样的思想,也能解决问题,从而感感悟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提高学生的这种估算意识和推理的能力。

第一类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好几个老师提问说到一二年级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培养。我觉得老师们不用太着急,一、二年级的时候主要是渗透,2021新课标在三四年级就是第二学段,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才有对估算的的具体要求。所以在一、二年级时老师们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着急。其实,对于估算你靠老师讲,孩子也不一定能明白,那低段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渗透,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和估算去建立联系,让孩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老师首先要能够具备自觉的估算意识。当然我们不能期待老师讲了学生就会,所以更多的是老师要做到有估算的自觉性,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就会慢慢的渗透。估算不是靠讲授,不是靠讲解,更多的是靠在解决问题当中去用,包括对数感的建立。

例如:低年级,认数的过程当中,百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可以给孩子四五个数:38956233 。。。当然可以是情境当中抽象出来这些数,让他们去比一比,哪个数和哪个数比,可以用多一些,哪些可以用少一些,哪些是多得多,少得多。。。这个比较就是对数的一种感觉,对数的区间的感受,再比如:2096会离2000近一些,离3000远一些,其实这就已经从我们说的确定的数往区间迁移,这样孩子在低年级,接触过什么叫准确数,什么叫精确数,有这样的一些意识后,为后面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够做一些铺垫。

我们一部分老师有特别好的渗透估算意识的经验,:在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计算教学

老师出示:男生有18个人,女生有19个人,那么全班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有的口算,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还有的用方格纸,求出来37人,实际上就精确计算,然后学生用竖式可能我们就感觉已达到了这节课的目标,孩子会算,也能够理解,整捆儿加整捆儿单根儿加单根儿,然后满十前一位进一,加的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如果我们在这个内容的学习。老师能够驻足,能够让学生的想法,估算意识,那这道题就可以变一变,变为:男生有18人,女生有19人,每人发一个本儿,40个本儿够吗?这样在解决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精确计算,也可以去估算,比如:18人可以看2019人也可以看2020+20等于40,那样就有培养孩子推理能力包括大的逻辑的意识。把1819都往大看就是上,我们说每一个都往大看了,它才是40,那么,实际的结果182019也比20小,所以18+19的和一定小于20+20的和,所以40个本儿一定是够的孩子的这种表达,有条有理的说明道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推理能力,也是我们说的估算的大逻辑。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多问一句,或者换一个问法,多一个追问,同样还是做两位数加两位数,多种多样方法,多元表征,最终能让孩子体会竖式算法,算理,而且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自觉的渗透了估算意识的培养。

18+19孩子会列竖式会说道理,特别好检测这样的评价是追求孩子会的一种状态,其实小学这个阶段有很多意识观念不好评价。不显性的知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对于意识培养的过程老师要在评价宽容孩子,慢慢的等待孩子形成这样的一些意识

 所以,给我们几位提问的老师一个建议:

1.要让估算和问题解决相结合,感悟这个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如上面的举例,教材当中也涉及一些关于购物情境当中带钱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他的这种估算意识的。


2.要重视交流,要让孩子去解释估算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不仅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还要了解他人的算法,并且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重视对估算方法之间的对比,包括重视对估算的核对和检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3.要避开精算精确的计算,选择恰当的时机。因为很多时候小孩子愿意先精确计算,然后用四舍五入,再估计一下,这实际就是为了估算而估算。

所以当只是想问够不够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教材中,孩子学习整百数整千数口算之后来学习估算学生不具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能力的时候儿,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得用估算,所以这就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好的时机。比如学了整百数整千数口算给孩子出以下问题买一个饮水机358元,一个烧水175。带500元够不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358加上175,这样计算学生没学,那么就可以把这两个数相加,用估算近似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选好时机特别重要

 

4. 要精心设计一些数据,提出好问题去引领估算价值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学生不好决策。需要他们最初接触估算的策略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不断的去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估算能力,去体会估算方法的灵活性所以估算意识的培养,老师不要着急不是靠我们老师去讲传递,孩子就能够会的,更主要的是依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依靠的是孩子对数的感觉多少大小包括区间离谁近离谁远。这些感觉都有助于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能够选择好的数据,选择好问题,能够自觉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驻足能够等待孩子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感受到估算的意义,估算的价值这样就能够为第二学段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 88928653  
Copyright© 2021 l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00978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